2007年10月7日
色戒,最令人注目的,是情慾戲。對我來說,是湯唯,是她的角色王佳芝。
或許,這純粹是主觀的喜好,覺得這類型的女性十分吸引。
她個性堅毅舉止溫文,聰穎過人處事得體。五官身材雖不算特別標緻,但美得來親切自然。
在旺角ifc看,散場時有個男觀眾說湯唯很厲害,尤其她的”姣”樣……..
說得也不錯,她引誘梁朝偉時真的很”姣”。但當回到基地,向伙伴報告”工作”的時候,眉宇間又變得沉實倔強。這就叫作內外兼備吧?
為了接近易先生,王佳芝無可避免地答應做他情婦。有趣的是,在為國家獻身給賣國賊之前,她先要獻身給另一個人。因為她「扮演」的是”麥太太”,她不能是處女。我覺得這段情節是最精采的一段,王佳芝的敢作敢為表露無遺。
相對那些男人,實在窩囊。印象中,李安的作品裡男主角對感情都是優柔寡斷,想愛又不敢愛,沒半點男子氣概的多。敢愛敢恨,勇於承擔的都是女子。
王佳芝並不是天生做特務的,她開始時只是普通的女大學生。後來因好朋友的朋友搞愛國話劇,順勢加入了,更當上女主角。後來因應種種機緣,一步一步也踏向「臥底情婦」之路。人物的背景設計為普通人,其實有助觀眾代入角色,令觀察變成王佳芝,將觀眾改造成「臥底情婦」。李安的專長就是令觀眾對人物有深刻的共鳴。
色戒的影像流麗自然,緊扣情節和人物心理變化。和時下廣告和MTV導演的影像最大的分別,是前者色香味俱全,後者徒具賣相卻食之無味。和斷背山比較,同樣地用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寫,但情慾戲已不再遮遮掩掩。情慾戲的大膽成為焦點,很多人討論過了。如其說李安過份渲染,倒不如是一種創作態度的宣示。就像一些導演選擇非專業演員,聲稱這樣子增加影片的真實性。李安這次是拋開禁忌展露全相,試圖真實呈現做愛的細節。性愛是愛情的一部份,是不容迴避的。以效果來說,我覺得頗有創意。
整體最令我欣賞的,還是指導演員的能力。李安作品裡的演員每每有超水準演出,這是不爭的事實。看報導說湯唯是選美出身,拍過幾部電視劇,有一定的演出經驗。以今次的演出水準,絕對不是「新人」的表現,直可以用老練來形容,和梁朝偉及陳沖相比美。加上角色的魅力,湯唯有望橫掃所有最佳女主角獎項。至於梁朝偉雖說不上脫胎換骨,但亦極具侵略性,和陳沖演一對夫婦對觀眾也有新鮮感。可惜的是,另一重要角色王力宏,無可避免成為電影的弱點。從他和湯唯的對手戲很容易看出那種不平衡。當然以新手來說無可厚非,但難免對整體成績打了折扣,不能不說是個遺憾。中港台三地演員的配對是否必然的拍攝條件?
李安一向以人物為重心,刻劃情感的壓抑和掙扎,情節、時代、環境等都只是襯托。色戒對歷史背景同樣只輕輕介紹,沒有刻意渲染,欠缺一種史詩式的氣勢,外國觀眾的投入因此有所削弱。這也可能是他們略感沉悶的原因吧。
色戒是李安在自已的領域再深層次的探索,以圖有所超越,開拓更廣闊的創作空間。結果是絕對地成功,更加成就了湯唯。相信往後將繼續用他含蓄細膩的手法感動觀眾,只是下一部是否華語片,是否繼續用湯唯?
國內的刪剪版可能沒有了:
1. 鏡頭從床頭對著做愛中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接口」,兩人不停地搖晃腰肢。
可能因這鏡頭,報導說引起兩人「打真軍」疑雲。但其實可以是借位的,就像接吻鏡頭的做法。
2. 相反方向的鏡頭,從床尾看著王桂芝壓住易先生,易先生的兩顆「東西」露了出來。
同樣,這鏡頭看不到易先生的樣貌,是可以用替身的。
3. 口交場面??
王桂芝的臉閃了一閃,看得不太清楚,報導也沒提及,看錯了也有可能。
沒這些鏡頭,色戒也一樣是好看的。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從《天堂口》到《出埃及記》
2007年9月19日
兩部製作認作的電影,都被部份觀眾掛上「垃圾」之名,實在可悲。
個人覺得,先不要說喜歡或不喜歡,只是從電影本身,例如美術、音響、運鏡等各元素都不難看出作者的創作誠意和認真態度,單這方面便和其他很多兒戲習作的垃圾片有大大的不同。
兩部作品都引來劣評,奇怪的是,同樣地有一少部份人表示喜愛,這是甚麼原因?
我覺得一方面作品本身水準的確是不乎理想,另一方面是名牌的標籤效應,引來錯誤的觀眾類型。
《天堂口》
導演最大的失敗是找不到作品的重心。
劇本的重點是三兄弟的恩怨情仇,換句話說是人物關係的渲染。可惜導演極力堆砌的是影像效果和情調氣氛。結果,我們只能見到個別鏡頭的華麗和演員的個人表現。
整體上人物欠缺最重要的互動,僅流於表情的做作賣弄。
至於動作設計的幼稚,導演或許還有些自知之明,因此動作場面的篇幅被減到最少。
如果將吳宇森的字號放在一旁,對於作為一個拍攝第一部長片的新導演所犯的錯誤,還是可以理解的。
《出埃及記》
作品的主題十分清晰,任達華的角色已透過對白直接了當地說出來,因此作品並不高深難明。
導演很刻意地運用長鏡頭,這是向難度挑戰,可說勇氣可嘉。可惜效果只能令我聯想起學生作品的粗糙。這可能由於拍攝時間的限制,亦可能是導演在指導演員上出現問題。
另外,片末交待劉心悠怎樣暗殺男人,邵美琪的紅色乾濕褸等都令人感覺兒戲。
作品類似高安兄弟作品的風格,很賣力地營造那種現實的荒謬。好看的荒謬可以發人深省,哭笑不得。但片中專門暗殺男人的女人組織只是很平凡無味的設想。
無論是故事或手法,整體只流於表面的軀殼,欠缺深刻的筆觸。
名牌標籤
從演繹的手法來看,兩個導演都不甘心用通俗的技巧來呈演他們的作品。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長鏡頭的運用。結果是無可避免地令到作品文藝化,脫離了普羅大眾的欣賞期望。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因為文藝片有她的影展市場和精英文化的觀眾。最不幸的是兩部作品都和以往作者的標籤產生矛盾。《天堂口》打著吳宇森回歸華語片的旗號,但吳宇森的大名代表的是動作火爆,和文藝沾不上邊,這樣又怎不令專誠捧吳宇森場的觀眾大失所望?彭浩翔的作品一向以黑色幽黙著稱,黑色幽黙離不開趣味性,《出埃及記》突然用超慢節奏來說一個毫不有趣的故事,觀眾自然大呼悶得要命。
電影市場最怕的是:唔湯唔水。這兩部作品就是唔湯唔水的最佳例子。
兩部製作認作的電影,都被部份觀眾掛上「垃圾」之名,實在可悲。
個人覺得,先不要說喜歡或不喜歡,只是從電影本身,例如美術、音響、運鏡等各元素都不難看出作者的創作誠意和認真態度,單這方面便和其他很多兒戲習作的垃圾片有大大的不同。
兩部作品都引來劣評,奇怪的是,同樣地有一少部份人表示喜愛,這是甚麼原因?
我覺得一方面作品本身水準的確是不乎理想,另一方面是名牌的標籤效應,引來錯誤的觀眾類型。
《天堂口》
導演最大的失敗是找不到作品的重心。
劇本的重點是三兄弟的恩怨情仇,換句話說是人物關係的渲染。可惜導演極力堆砌的是影像效果和情調氣氛。結果,我們只能見到個別鏡頭的華麗和演員的個人表現。
整體上人物欠缺最重要的互動,僅流於表情的做作賣弄。
至於動作設計的幼稚,導演或許還有些自知之明,因此動作場面的篇幅被減到最少。
如果將吳宇森的字號放在一旁,對於作為一個拍攝第一部長片的新導演所犯的錯誤,還是可以理解的。
《出埃及記》
作品的主題十分清晰,任達華的角色已透過對白直接了當地說出來,因此作品並不高深難明。
導演很刻意地運用長鏡頭,這是向難度挑戰,可說勇氣可嘉。可惜效果只能令我聯想起學生作品的粗糙。這可能由於拍攝時間的限制,亦可能是導演在指導演員上出現問題。
另外,片末交待劉心悠怎樣暗殺男人,邵美琪的紅色乾濕褸等都令人感覺兒戲。
作品類似高安兄弟作品的風格,很賣力地營造那種現實的荒謬。好看的荒謬可以發人深省,哭笑不得。但片中專門暗殺男人的女人組織只是很平凡無味的設想。
無論是故事或手法,整體只流於表面的軀殼,欠缺深刻的筆觸。
名牌標籤
從演繹的手法來看,兩個導演都不甘心用通俗的技巧來呈演他們的作品。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長鏡頭的運用。結果是無可避免地令到作品文藝化,脫離了普羅大眾的欣賞期望。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因為文藝片有她的影展市場和精英文化的觀眾。最不幸的是兩部作品都和以往作者的標籤產生矛盾。《天堂口》打著吳宇森回歸華語片的旗號,但吳宇森的大名代表的是動作火爆,和文藝沾不上邊,這樣又怎不令專誠捧吳宇森場的觀眾大失所望?彭浩翔的作品一向以黑色幽黙著稱,黑色幽黙離不開趣味性,《出埃及記》突然用超慢節奏來說一個毫不有趣的故事,觀眾自然大呼悶得要命。
電影市場最怕的是:唔湯唔水。這兩部作品就是唔湯唔水的最佳例子。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導火線
2007月8月25日
甄子丹在《導火線》延續《殺破狼》的格鬥機器角色,盡情展示各種搏擊技巧。其動作設計脫離成龍和李連杰的見招拆招,開創了實感和暴烈的格鬥風格,更加接近李小龍注重個人肉搏的刺激感。這種風格在現今動作明星短缺的日子,也只有甄子丹才有能耐去演繹出來。就算是他的歹角對手,有同等份量的亦屈指可數。這構成了甄子丹作品的奇貨可居,喜歡動作電影的人不能不看。
古天樂的加入是一個不錯的調劑,可惜他和范冰冰的感情戲太兒戲。以戲劇來說太淺薄,娛樂性來說更是欠奉(一點性感戲都沒有,完全欠缺這類型角色的應有作用)。鄭則士也是浪費了。至於匪徒,就像時下電影的大趨勢,著墨比較多,以免他們過於典型化。只是整體人物描寫和氣氛營造都像蜻蜓點水點到即止,對比另一部動作大片《男兒本色》便略嫌失色。
由《殺破狼》、《龍虎門》以至《導火線》,可以看出甄子丹不斷轉換歹角和打鬥場景,從此演變不同的感觀效果。很容易想像地,下一部作品將會是另一個「對手」,和另一個「戰場」。
甄子丹的動作設計無疑自成一格,在動作效果凌駕一切的情況下,相信導演葉偉信亦只能繼續蜻蜓點水式地處理戲劇,預計將來亦很難發展到更高高度。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男兒本色
2007年8月2日
前幾天看了陳木勝92年舊作《嘩!英雄》,跟著再看《男兒本色》,發現幾個“陳木勝”本色。
飛車特技、天台追逐、大鬧差館、碎傢俱的肉搏等元素都一樣有,但當然相差了十五年,效果和規模已升了數級,今時今日陳木勝已接替成龍變成本地動作大片的代言人。
《男兒本色》雖沒有成龍,但我覺得比《新警察故事》好看。
陳木勝這次充分表現出“平衡”之道。
他在動作場面下足功夫,但對戲劇效果同樣花了不少心思,同時又不會流於過份誇張,令人失笑的程度。
陳木勝的煽情戲是出了名的。他的成名作《天若有情》便說明一切。《嘩!英雄》和《新警察故事》也包含頗大篇幅的情感渲洩段落。動作和感情兼備亦構成陳木勝作品最重要的個人特色。
以前覺得陳木勝沒甚麼個人風格。以警匪片類型來說,實感不如李修賢,劇力不如麥當雄,意境不如杜琪峰,動作不如成龍,大致只算混合動作和戲劇的匠人之材。但看完《男兒本色》,越發覺得他是Canon攝影機:雖未能在某方面獨樹一幟,卻在各方面達到高水平質素,能夠給與觀眾信心保證。
整體對這部作品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豐富。不但動作連場,人性描寫也大小角色皆不放過。匪徒不再是盲目的殺人機器,就連稍稍過場的黑社會混混,吵架也是出師有名(為爭女而搗亂)。從這些細微處便可看出製作人員的精益求精。
三個男主角演得落力用心,只是不夠火喉,非戰之罪。最出彩的角色是配角鄭浩南。這個過氣陽光青年,現在做警司卻戲味十足。有時,演技真的是浸出來的。
結尾大鬧警署的重頭戲很有Die Hard的影子,亦是電影較弱一環。點樣「收科」對港產片來說仍是大大的一個題目。
對比近期外國頂尖警匪動作片《虎膽龍威4》,場面的觀感刺激當然有所不及,沒有直昇機,斷天橋,爆炸和飛車場面更是小巫見大巫。但本地動作片的優勢是拳腳肉搏和飛天遁地的追逐戰。在此向所有本地武師致敬。
前幾天看了陳木勝92年舊作《嘩!英雄》,跟著再看《男兒本色》,發現幾個“陳木勝”本色。
飛車特技、天台追逐、大鬧差館、碎傢俱的肉搏等元素都一樣有,但當然相差了十五年,效果和規模已升了數級,今時今日陳木勝已接替成龍變成本地動作大片的代言人。
《男兒本色》雖沒有成龍,但我覺得比《新警察故事》好看。
陳木勝這次充分表現出“平衡”之道。
他在動作場面下足功夫,但對戲劇效果同樣花了不少心思,同時又不會流於過份誇張,令人失笑的程度。
陳木勝的煽情戲是出了名的。他的成名作《天若有情》便說明一切。《嘩!英雄》和《新警察故事》也包含頗大篇幅的情感渲洩段落。動作和感情兼備亦構成陳木勝作品最重要的個人特色。
以前覺得陳木勝沒甚麼個人風格。以警匪片類型來說,實感不如李修賢,劇力不如麥當雄,意境不如杜琪峰,動作不如成龍,大致只算混合動作和戲劇的匠人之材。但看完《男兒本色》,越發覺得他是Canon攝影機:雖未能在某方面獨樹一幟,卻在各方面達到高水平質素,能夠給與觀眾信心保證。
整體對這部作品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豐富。不但動作連場,人性描寫也大小角色皆不放過。匪徒不再是盲目的殺人機器,就連稍稍過場的黑社會混混,吵架也是出師有名(為爭女而搗亂)。從這些細微處便可看出製作人員的精益求精。
三個男主角演得落力用心,只是不夠火喉,非戰之罪。最出彩的角色是配角鄭浩南。這個過氣陽光青年,現在做警司卻戲味十足。有時,演技真的是浸出來的。
結尾大鬧警署的重頭戲很有Die Hard的影子,亦是電影較弱一環。點樣「收科」對港產片來說仍是大大的一個題目。
對比近期外國頂尖警匪動作片《虎膽龍威4》,場面的觀感刺激當然有所不及,沒有直昇機,斷天橋,爆炸和飛車場面更是小巫見大巫。但本地動作片的優勢是拳腳肉搏和飛天遁地的追逐戰。在此向所有本地武師致敬。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女人本色
《女人本色》中的梁詠琪成熟了,變化多了,我想有望取得最佳女主角提名。而整體來說,可看出製作比較用心,但有些缺憾令人觀看時較抽離,欠缺一點情懷。
和《每當變幻時》同樣是講回歸十年期間的故事,同樣是以女主角為主,從中比較兩部作品的不同變得更有趣。
《每》的回歸十年只是襯托,換著另一個十年對劇情影響不大。《女人本色》才是真正直接描繪回歸後香港發生的種種大事,怎樣影響各個人物的生活。
《每》是市井小人物,《女人本色》講精英管理階層。梁詠琪演酒店集團的財務總監,工作認真又愛幫人。她的角色Joyce姐不再是玉女,她是妻子、母親、被人暗戀的女人、事業有成、對朋友義氣。她的遭遇大起大落,容許梁詠琪很多發揮空間。事實她的演出對我來說也很新鮮,例如和老公做愛,例如教訓兒子。我覺得,如果故事節奏好一點的話,Joyce姐可以更加觸動觀眾。
《女人本色》製作精良,演員陣容不俗,導演技巧亦較多變化,但是以投入和親切感來說,我覺得製作從簡的《每》更勝一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人物屬精英份子,或多或少影響代入感。還有就是敘事較緊湊,事件好像動作片般一浪接一浪,觀眾稍稍欠缺空間去融入角色。我想,是編劇太貪心了。
說到編劇,我覺得手法也有點過時。其中一個段落:一個把持秘密的角色,「剛巧」是個多口的人,「剛巧」碰上另一個角色,告之他這個秘密,又「剛巧」被另一個角色偷聽到,結果引起種種後果。這些「剛巧」,在劇情片裡出現,不免做成某種喜劇效果。
《女人本色》野心比較大,在很多場景亦表現不俗,作為中型製作成績已算中上。可惜在暑假遇上各大猛片出籠,放映院數有限。港產片的悲哀,在此可見一班。
和《每當變幻時》同樣是講回歸十年期間的故事,同樣是以女主角為主,從中比較兩部作品的不同變得更有趣。
《每》的回歸十年只是襯托,換著另一個十年對劇情影響不大。《女人本色》才是真正直接描繪回歸後香港發生的種種大事,怎樣影響各個人物的生活。
《每》是市井小人物,《女人本色》講精英管理階層。梁詠琪演酒店集團的財務總監,工作認真又愛幫人。她的角色Joyce姐不再是玉女,她是妻子、母親、被人暗戀的女人、事業有成、對朋友義氣。她的遭遇大起大落,容許梁詠琪很多發揮空間。事實她的演出對我來說也很新鮮,例如和老公做愛,例如教訓兒子。我覺得,如果故事節奏好一點的話,Joyce姐可以更加觸動觀眾。
《女人本色》製作精良,演員陣容不俗,導演技巧亦較多變化,但是以投入和親切感來說,我覺得製作從簡的《每》更勝一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人物屬精英份子,或多或少影響代入感。還有就是敘事較緊湊,事件好像動作片般一浪接一浪,觀眾稍稍欠缺空間去融入角色。我想,是編劇太貪心了。
說到編劇,我覺得手法也有點過時。其中一個段落:一個把持秘密的角色,「剛巧」是個多口的人,「剛巧」碰上另一個角色,告之他這個秘密,又「剛巧」被另一個角色偷聽到,結果引起種種後果。這些「剛巧」,在劇情片裡出現,不免做成某種喜劇效果。
《女人本色》野心比較大,在很多場景亦表現不俗,作為中型製作成績已算中上。可惜在暑假遇上各大猛片出籠,放映院數有限。港產片的悲哀,在此可見一班。
每當變幻時
或許作品不算拍得出色,但感覺還是不錯的。或許製作有點簡陋,但劇情還是頗感動人的。或許,因為人情味吧。
故事沒甚麼新意,舊事物因時移勢易而被淘汰,一群小人物為生存而奮鬥。這題材以前粵語片和許冠文的作品都拍過。但換上「回歸十年」,換上「街市」,故事也沒有令人感到過時。或許,因為共鳴感吧。
最近的電影懷舊成風,之前便有部《老港正傳》(未有機會看),現在這部亦是。97後的十年,對香港的星斗市民實在太感觸良多了。只是電影對時代只是輕輕帶過(可能成本所限),最著重描寫的其實是阿妙這女主角。
楊千嬅表演賣魚妹的刀法只有一場,算是應酬應酬吧,觀眾無需抱太大期望。但總括來說,除了不像賣魚妹,她算是演得不錯了。阿妙性格堅毅沉實,為人孝順,是「阿信」一類的人物。她不甘一世當賣魚妹,選對象決不選街市佬,務實得來又有說服力。這個阿妙是頗能寫出女性的困境,角色有笑有淚,總算幫助楊千嬅脫離大癲大肺的傻婆形象。
至於男主角陳奕迅,可能對他有偏見,覺得他總有種洋氣附身,是那些很多錢的二世祖。總之,不夠市井。他在天台吃西餅那一場,對不起,吃得實在太假了。演得最自然的,是結局和他「女人和女兒」離去那一場。
電影的拍攝手法平平無奇,劇本帶點肥皂劇的煽情誇張,整體技巧來說只是一般。如果阿妙引不起你的共鳴,可能作品的分數也不會高。
阿妙在97年是27歲,唔,和我一樣。我也是脫離了「街市」走去再培訓的,怪不得雖然沒有像她欠人一身債,但竟然看得頗投入。可惜到現在還未能學阿妙買歐洲車開新店做老闆。她最後再遇上陳奕迅,不知我又會否重遇她…….?
故事沒甚麼新意,舊事物因時移勢易而被淘汰,一群小人物為生存而奮鬥。這題材以前粵語片和許冠文的作品都拍過。但換上「回歸十年」,換上「街市」,故事也沒有令人感到過時。或許,因為共鳴感吧。
最近的電影懷舊成風,之前便有部《老港正傳》(未有機會看),現在這部亦是。97後的十年,對香港的星斗市民實在太感觸良多了。只是電影對時代只是輕輕帶過(可能成本所限),最著重描寫的其實是阿妙這女主角。
楊千嬅表演賣魚妹的刀法只有一場,算是應酬應酬吧,觀眾無需抱太大期望。但總括來說,除了不像賣魚妹,她算是演得不錯了。阿妙性格堅毅沉實,為人孝順,是「阿信」一類的人物。她不甘一世當賣魚妹,選對象決不選街市佬,務實得來又有說服力。這個阿妙是頗能寫出女性的困境,角色有笑有淚,總算幫助楊千嬅脫離大癲大肺的傻婆形象。
至於男主角陳奕迅,可能對他有偏見,覺得他總有種洋氣附身,是那些很多錢的二世祖。總之,不夠市井。他在天台吃西餅那一場,對不起,吃得實在太假了。演得最自然的,是結局和他「女人和女兒」離去那一場。
電影的拍攝手法平平無奇,劇本帶點肥皂劇的煽情誇張,整體技巧來說只是一般。如果阿妙引不起你的共鳴,可能作品的分數也不會高。
阿妙在97年是27歲,唔,和我一樣。我也是脫離了「街市」走去再培訓的,怪不得雖然沒有像她欠人一身債,但竟然看得頗投入。可惜到現在還未能學阿妙買歐洲車開新店做老闆。她最後再遇上陳奕迅,不知我又會否重遇她…….?
跟蹤
《跟蹤》實感強,故事套路傳統但以細節取勝,劇本結構完整扎實,是雅俗共賞的示範之作。
導演是著名編劇游乃海,觀看時很自然地將注意力放在劇本上。
故事架構熟口熟面,新手入行,以老帶新,查案,新手碰釘,成長學習,老手退位,新手接棒。第一部在腦中出現的是Men in Black黑超特警組。當然《跟蹤》不是講外星人,是警隊一個較特別的部門,俗稱狗仔隊。
警隊的工作其實和敵對的另一方黑社會組織同樣一直是觀眾關注和好奇的題材。電影的黑幫風雲可說歷久常新,而紀律部隊也差不多給無線電視拍得七七八八。《跟蹤》還可以找到一個仍未拍爛的警察部隊,亦算十分難得的了。
資料搜集似乎做得不少,令我想起不久前上映的《門徒》,而整體上更喜歡《跟蹤》的從容不迫。
劇本結構嚴謹,前後呼應,卻不會複雜,觀眾容易投入和理解。游乃海顯示出熟練的電影語言掌控能力,在多方面努力鑽營來增加戲劇張力。
例如任達華的角色很吃重,但作為主角性格太單一,於是在外型上花些心思,將他變成糟老頭,戲劇化一點。
有多場戲是同時間將幾個場景平行剪接來增強節奏:控制總部、現場指揮中心、跟蹤人員和匪徒。真有點《24》的味兒(如果出現分割畫面的話)。
故事基本沒大動作場面,但為免太靜態,便加插一場可有可無的警匪槍戰。
每個主角和配角都設計一些慣性動作或語氣,突出其形象。
就算匪徒內裡亦存在著矛盾。
這都是增加戲劇衝突的技巧。
以創意來說其實並不令人興奮,只能說是新瓶舊酒,但總勝過舊瓶舊酒。而作為一部感動觀眾的電影類型,《跟蹤》絕對是十分成功的作品。
導演是著名編劇游乃海,觀看時很自然地將注意力放在劇本上。
故事架構熟口熟面,新手入行,以老帶新,查案,新手碰釘,成長學習,老手退位,新手接棒。第一部在腦中出現的是Men in Black黑超特警組。當然《跟蹤》不是講外星人,是警隊一個較特別的部門,俗稱狗仔隊。
警隊的工作其實和敵對的另一方黑社會組織同樣一直是觀眾關注和好奇的題材。電影的黑幫風雲可說歷久常新,而紀律部隊也差不多給無線電視拍得七七八八。《跟蹤》還可以找到一個仍未拍爛的警察部隊,亦算十分難得的了。
資料搜集似乎做得不少,令我想起不久前上映的《門徒》,而整體上更喜歡《跟蹤》的從容不迫。
劇本結構嚴謹,前後呼應,卻不會複雜,觀眾容易投入和理解。游乃海顯示出熟練的電影語言掌控能力,在多方面努力鑽營來增加戲劇張力。
例如任達華的角色很吃重,但作為主角性格太單一,於是在外型上花些心思,將他變成糟老頭,戲劇化一點。
有多場戲是同時間將幾個場景平行剪接來增強節奏:控制總部、現場指揮中心、跟蹤人員和匪徒。真有點《24》的味兒(如果出現分割畫面的話)。
故事基本沒大動作場面,但為免太靜態,便加插一場可有可無的警匪槍戰。
每個主角和配角都設計一些慣性動作或語氣,突出其形象。
就算匪徒內裡亦存在著矛盾。
這都是增加戲劇衝突的技巧。
以創意來說其實並不令人興奮,只能說是新瓶舊酒,但總勝過舊瓶舊酒。而作為一部感動觀眾的電影類型,《跟蹤》絕對是十分成功的作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