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從《天堂口》到《出埃及記》

2007年9月19日

兩部製作認作的電影,都被部份觀眾掛上「垃圾」之名,實在可悲。
個人覺得,先不要說喜歡或不喜歡,只是從電影本身,例如美術、音響、運鏡等各元素都不難看出作者的創作誠意和認真態度,單這方面便和其他很多兒戲習作的垃圾片有大大的不同。
兩部作品都引來劣評,奇怪的是,同樣地有一少部份人表示喜愛,這是甚麼原因?
我覺得一方面作品本身水準的確是不乎理想,另一方面是名牌的標籤效應,引來錯誤的觀眾類型。

《天堂口》
導演最大的失敗是找不到作品的重心。
劇本的重點是三兄弟的恩怨情仇,換句話說是人物關係的渲染。可惜導演極力堆砌的是影像效果和情調氣氛。結果,我們只能見到個別鏡頭的華麗和演員的個人表現。
整體上人物欠缺最重要的互動,僅流於表情的做作賣弄。
至於動作設計的幼稚,導演或許還有些自知之明,因此動作場面的篇幅被減到最少。
如果將吳宇森的字號放在一旁,對於作為一個拍攝第一部長片的新導演所犯的錯誤,還是可以理解的。

《出埃及記》
作品的主題十分清晰,任達華的角色已透過對白直接了當地說出來,因此作品並不高深難明。
導演很刻意地運用長鏡頭,這是向難度挑戰,可說勇氣可嘉。可惜效果只能令我聯想起學生作品的粗糙。這可能由於拍攝時間的限制,亦可能是導演在指導演員上出現問題。
另外,片末交待劉心悠怎樣暗殺男人,邵美琪的紅色乾濕褸等都令人感覺兒戲。
作品類似高安兄弟作品的風格,很賣力地營造那種現實的荒謬。好看的荒謬可以發人深省,哭笑不得。但片中專門暗殺男人的女人組織只是很平凡無味的設想。
無論是故事或手法,整體只流於表面的軀殼,欠缺深刻的筆觸。

名牌標籤
從演繹的手法來看,兩個導演都不甘心用通俗的技巧來呈演他們的作品。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長鏡頭的運用。結果是無可避免地令到作品文藝化,脫離了普羅大眾的欣賞期望。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因為文藝片有她的影展市場和精英文化的觀眾。最不幸的是兩部作品都和以往作者的標籤產生矛盾。《天堂口》打著吳宇森回歸華語片的旗號,但吳宇森的大名代表的是動作火爆,和文藝沾不上邊,這樣又怎不令專誠捧吳宇森場的觀眾大失所望?彭浩翔的作品一向以黑色幽黙著稱,黑色幽黙離不開趣味性,《出埃及記》突然用超慢節奏來說一個毫不有趣的故事,觀眾自然大呼悶得要命。

電影市場最怕的是:唔湯唔水。這兩部作品就是唔湯唔水的最佳例子。

沒有留言: